《鼓》字笔顺

《鼓》字的基本信息

鼓字拼音["gǔ"]
偏旁部首
文字结构⿰壴支
词典释义ɡǔ①(~儿)名打击乐器,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:腰~|手~|花~。②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石~|蛙~|耳~。③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;敲:~琴|~掌。④用风箱等扇(风):~风。⑤动发动;振奋:~动|~励|~舞|~起勇气。⑥动凸起;胀大:他~着嘴半天没出声|额上的青筋都~起来了。⑦形形容凸起的程度高:钱包很~|口袋装得~~的。⑧(Gǔ)名姓。
鼓字的笔顺,鼓的拼音,鼓的笔画

《鼓》字的笔顺动画演示

与《鼓》字相关的词语及释义
板鼓bǎnɡǔ名打击乐器,一面蒙牛皮,鼓框内膛呈喇叭形,上口径约一寸,发音脆亮,是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。
拨浪鼓bō•lɑnɡɡǔ(~儿)名玩具,带把儿的小鼓,来回转动时,两旁系在短绳上的鼓槌击鼓做声。也作波浪鼓。
波浪鼓bō•lɑnɡɡǔ同“拨浪鼓”。
长鼓chánɡɡǔ名①朝鲜族打击乐器,圆筒形,中间细而实,两端粗而中空,用绳绷皮做鼓面。②瑶族打击乐器,长筒形,腰细而实。
晨钟暮鼓chénzhōnɡmùɡǔ见973页〖暮鼓晨钟〗。
重振旗鼓chónɡzhènqíɡǔ重整旗鼓。
重整旗鼓chónɡzhěnɡqíɡǔ指失败之后,重新集合力量再干(摇旗和击鼓是古代进军的号令)。也说重振旗鼓。
吹鼓手chuīɡǔshǒu名①旧式婚礼或丧礼中吹奏乐器的人。②比喻为某人或某事进行吹嘘捧场的人(贬义)。
打边鼓dǎbiānɡǔ敲边鼓。
打鼓dǎ'ɡǔ动比喻没有把握,心神不定:能不能完成任务,我心里直~。
打退堂鼓dǎtuìtánɡɡǔ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,现在比喻做事中途退缩:有困难大家来帮你,你可不能~。
大鼓dàɡǔ名曲艺的一种,用韵文演唱故事,夹有少量说白,用鼓、板、三弦等伴奏。流行地区很广,因地区和方言、曲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,如京韵大鼓、乐亭大鼓、山东大鼓、湖北大鼓等。因伴奏乐器的不同又可分为梨花大鼓、铁片大鼓等。
大张旗鼓dàzhānɡqíɡǔ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。
当面锣对面鼓dānɡmiànluóduìmiànɡǔ比喻面对面地商谈或争论。
捣鼓dǎo•ɡu〈方〉动①反复摆弄:他下了班就爱~那些无线电元件。②倒(dǎo)腾;经营:~点儿小买卖。
定音鼓dìnɡyīnɡǔ名打击乐器,形状像锅,用铜制成,在开口的一面蒙皮,装有螺旋,能松紧鼓面来调整音高。主要用于交响乐队。
耳鼓ěrɡǔ名鼓膜。
桴鼓相应fúɡǔxiānɡyìnɡ用鼓槌打鼓,鼓就响起来,比喻相互应和,配合得很紧密。
更鼓ɡēnɡɡǔ名旧时报更所用的鼓。
鼓包ɡǔbāo(~儿)①(-'-)动物体或身体上鼓起疙瘩:他的脸上鼓了一个包儿。②名物体或身体上的凸起物:头上碰了个~。
鼓吹ɡǔchuī动①宣传提倡:~革命。②吹嘘:老在别人面前~自己。
鼓捣ɡǔ•dɑo〈方〉动①反复摆弄:他一边同我谈话,一边~收音机。②挑拨;设法支使:一定是他~你去干的。
鼓点ɡǔdiǎn(~儿)名①打鼓时的音响节奏。②戏曲中的鼓板的节奏,用来指挥其他乐器。‖也说鼓点子。
鼓动ɡǔdònɡ动①扇动:小鸟~翅膀。②用语言、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,使他们行动起来:宣传~|经他一~,不少人都去学习电脑了。
鼓风机ɡǔfēnɡjī名产生气流的机械,常见的是在蜗牛状的外壳里装着叶轮,用于各种炉灶的送风,建筑物和矿井的通风、排气等。
鼓鼓囊囊ɡǔ•ɡunānɡnānɡ(~的)形状态词。形容口袋、包裹等填塞得凸起的样子:背包装得~的。
鼓惑ɡǔhuò同“蛊惑”。
鼓角ɡǔjiǎo名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出号令的战鼓和号角:~齐鸣。
鼓劲ɡǔ'jìn(~儿)动鼓动情绪,使振作起来:互相~。
鼓励ɡǔlì动激发;勉励:车间主任~大家努力完成增产指标|大家的赞扬给了他很大的~。
鼓楼ɡǔlóu名旧时城市中设置大鼓的楼,楼内按时敲鼓报告时辰。
鼓膜ɡǔmó名外耳和中耳之间的薄膜,由纤维组织构成,椭圆形,半透明。内表面与听小骨相连,外界的声波震动鼓膜,使听小骨发生振动。(图见360页“人的耳朵”)
鼓弄ɡǔ•nonɡ〈口〉动摆弄:这孩子就喜欢~积木。
鼓儿词ɡǔrcí名大鼓的唱词。
鼓师ɡǔshī名戏曲乐队中敲击板鼓的人。
鼓手ɡǔshǒu名乐队中打鼓的人。
鼓书ɡǔshū名大鼓(曲艺的一种)。
鼓舞ɡǔwǔ①动使振作起来,增强信心或勇气:~人心|~士气。②形兴奋;振作:令人~|欢欣~。
鼓乐ɡǔyuè名敲鼓声和奏乐声:~齐鸣|~喧天。
鼓噪ɡǔzào动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,以壮声势。今泛指喧嚷:~一时。
鼓掌ɡǔ'zhǎnɡ动拍手,多表示高兴、赞成或欢迎:当贵宾们进入会场时,大家热烈~。
鼓胀ɡǔzhànɡ①动凸起;胀起:手背上暴出几条~的青筋。②名中医指由水、气、淤血、寄生虫等原因引起的腹部膨胀的病。也作臌胀。
花鼓huāɡǔ名一种民间舞蹈,一般由男女两人对舞,一人敲小锣,一人打小鼓,边敲打,边歌舞。
花鼓戏huāɡǔxì名流行于湖北、湖南、安徽等省的地方戏曲剧种,由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。
货郎鼓huòlánɡɡǔ名货郎招揽顾客用的手摇小鼓,形状跟拨浪鼓相同而比较大。
胶柱鼓瑟jiāozhùɡǔsè比喻固执拘泥,不能变通(柱:瑟上调弦的短木。柱被粘住,就不能调整音高):情况变了,办法也要改进,不能~。
紧锣密鼓jǐnluómìɡǔ锣鼓点敲得很密,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。
京韵大鼓jīnɡyùndàɡǔ曲艺,大鼓的一种,形成于北京,流行北方各地。
锣鼓luóɡǔ名锣和鼓,泛指各种打击乐器:~喧天。
鸣鼓而攻之mínɡɡǔérɡōnɡzhī指公开宣布罪状,加以声讨(语出《论语•先进》)。
暮鼓晨钟mùɡǔchénzhōnɡ佛教规矩,寺庙中晚上打鼓,早晨敲钟。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。也说晨钟暮鼓。
旗鼓相当qíɡǔxiānɡdānɡ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:这两个足球队~,一定有一场精彩的比赛。
气鼓鼓qìɡǔɡǔ(~的)形状态词。形容很生气的样子;她~地瞪着对方。
敲边鼓qiāobiānɡǔ比喻从旁帮腔;从旁助势:这件事你出马,我给你~。也说打边鼓。
石鼓文shíɡǔwén名石鼓上刻的铭文或石鼓上铭文所用的字体,叫石鼓文。石鼓是战国时秦国留存下来的文物,形状略像鼓,共有十个,上面刻有四言诗铭文。唐代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发现,现存北京。
手鼓shǒuɡǔ名维吾尔、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,扁圆形,一面蒙皮,周围有金属片或环,常用作舞蹈的伴奏乐器。
太平鼓tàipínɡɡǔ名①打击乐器,舞蹈时用,在一个带柄的铁圈上蒙上羊皮,用细长的鼓槌敲打,柄的头上有十多个大小铁环,打鼓时同时发出声响。②民间舞蹈,多为女子表演,一边敲鼓,一边跳舞并演唱。
堂鼓tánɡɡǔ名打击乐器,两面蒙牛皮,置于木架上,常用于戏曲乐队中。
铜鼓tónɡɡǔ名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。由古代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,鼓面有浮雕图案,鼓身有花纹,视为象征统治权力的重器。明清以来,成为一般的娱乐乐器。
偃旗息鼓yǎnqíxīɡǔ放倒军旗,停击战鼓。指秘密行军,不暴露目标。现多指停止战斗,也比喻停止批评、攻击等。
腰鼓yāoɡǔ名①打击乐器,短圆柱形,两头略小,挂在腰间敲打。②一种民间舞蹈,腰间挂着腰鼓,一边跳舞,一边敲打。
摇唇鼓舌yáochúnɡǔshé指用言辞进行煽动、游说或大发议论(含贬义)。
一鼓作气yīɡǔzuòqì《左传•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意思是打仗靠勇气,擂一通鼓,勇气振作起来了,两通鼓,勇气就衰退了,三通鼓,勇气就没有了。后来用“一鼓作气”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。
鱼鼓yúɡǔ同“渔鼓”。
鱼鼓道情yúɡǔdàoqínɡ见282页〖道情〗。
渔鼓yúɡǔ名①打击乐器,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,用手敲打。是演唱道情的主要伴奏乐器。②指道情,因用渔鼓伴奏而得名。参看282页〖道情〗。‖也作鱼鼓。
渔鼓道情yúɡǔdàoqínɡ见282页〖道情〗。
圆鼓鼓yuánɡǔɡǔ(~的)形状态词。形容圆而凸起的样子:挺着~的肚子|~的豆粒儿。
战鼓zhànɡǔ名古代作战时为鼓舞士气或指挥战斗而打的鼓。现多用于比喻。